「無聊」往往被我們視為是負面的情緒
當我們對事情感到無聊的時候
大多會傾向試著做些什麼來消除這樣的感覺
不管是去吃東西、滑手機、發呆還是與人聊天
都是想要擺脫無聊的事物
但其實無聊並非一無是處
甚至還有人推崇我們要把握無聊的時候
這本書就是一本關於無聊的書
一一解釋無聊是什麼?
當我們遇到無聊的時候我們會採取什麼行為?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無聊,甚至指出誰比較容易感到無聊?
無聊在各個生活領域(教養、教育、工作、人際關係)的影響和成因
無聊的定義
無聊是一種情緒
是一種無法提起興趣的狀態
所以往往需要特別花費精神去維持專注
但這樣的情緒,其實是非常因人而異的
同樣的一件事情,一個人覺得無聊
但對於另外一位,可能不那麼覺得
所以事情的無聊與否
往往取決於個人本身的生理條件(大腦對於刺激的需求度)
以及過往的生命經驗和個人特質(嗜好、興趣、內外向程度)
越進步越無聊
然而科技的進步,其實也造成現代人更容易感到無聊
五光十色的娛樂和科技
使我們常常處於一個高度的被動刺激中的環境
同時也讓我們對於無聊的耐受度下降
另外一方面,時代的變遷,同時造成工作內容的改變
過往需要親力親為的工作,現在都可能可以透過機械代勞
使得我們的工作內容簡化為簡單的操作動作
大幅降低了環境給我們的刺激
無聊並非一無是處
正如所有的情緒都有其功能
無聊也有正向的目的
無聊讓我們處於一個不滿足的狀態
促使我們去採取行動追求新奇,這有助於演化適應
當我們面對無聊該怎麼辦
我們無法避免面對無聊
重點是我們如何去因應處於無聊的情境中
作者建議我們不要去害怕無聊
如果我們總是用被動或低品質的刺激
來填滿我們生活無聊的片刻
往往只會讓我們更加依賴這些沒有益處的刺激當中
同時還會降低我們對於無聊的耐受度
取而代之,我們應該要去擁抱無聊
享受難得的「停機時間」
讓停機時間重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允許自己處於無聊狀態
並從中發展自得其樂的能力,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生命有許多重大發現的時刻
往往都是在停機時間內所發生的
學會留白,才能保留更多揮灑空間。
The upside of downtime是本輕鬆的閒書
每個章節都各自獨立
即使從中間開始觀看,也不會有觀念接續的問題
內容的敘述,節奏輕快
閱讀起來不會有太大的負擔
書本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
作者定義無聊是一種需要特別「花費力氣」去維持專注的狀態
這精準地表現出
為什麼我們在感到無聊的時候
往往會覺得疲累
比起閒閒沒事的閒散概念
這樣的定義更為精準,也讓人會心一笑
此外,就是被動刺激的概念
被動刺激往往是一種相對較低品質的活動
且在處於被動刺激的時候
腦波會變慢
長期下來,容易讓我們陷入慢性無聊
演變成惡性循環
對於資訊的獲取
我一直希望自己處於主動地搜尋的狀態而非被動地餵養
「你是什麼人,取決於你被餵養什麼資訊」
雖然看電視、滑手機很放鬆
但那終究不是自己原本想要獲取的資訊
而且手機和電視都是最高明的時間小偷
會讓自己慢慢變得懶散
與其用低品質的被動刺激來避免無聊
還不如主動走出戶外享受更優質的主動刺激或停機時刻